A Guide to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Craft: Satsuma Kiriko Glass

與東京江戶切子齊名的「薩摩切子」,同為日本傳統工藝品,相對江戶切子的玻璃較為輕薄,薩摩切子的玻璃具有一定厚度,因著這項特點,杯身顏色會隨刻槽的深度不同而有所變化,加上兩種顏色相互交織成美麗多樣的漸層,不論在日本或海外都深受喜愛。

薩摩切子之歷史

薩摩切子是出自鹿兒島縣的古典工藝,由工匠切割雕刻的精巧圖樣及獨特的漸層色澤為一大特徵。原料使用了厚層玻璃,若淺刮杯身則透光度低色濃,深刮的話則透光高色淺,薩摩切子正是利用如此特性,製作出絢爛精而美的漸層。

© K.P.V.B

薩摩切子的歷史要追溯至1840年代,據說是由當時的薩摩(現今鹿兒島縣)10代藩主(日本江戶時代治理當地領土的大名)島津齊興而始。熱衷於製造生產藥品的他,為了研發出能耐裝刺激性藥品的玻璃,從江戶(現今東京)招來玻璃職人四本龜次郎。

之後到了第11代藩主島津齊彬的時代,受惠於近代化政策,玻璃加工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,成功開發出讓玻璃上色的技術,有著美麗紅顏色的玻璃因此被喚為「薩摩紅玻璃」。當時薩摩的玻璃隨著近代化政策一起飛躍發展,無論在國內外都被視為具有藝術價值的玻璃,深受矚目。然而薩摩切子的發展並不始終如此順遂,甚至曾經一度危急。1858年島津齊彬突然過身,薩摩切子的產業規模因藩內財政整頓而萎縮了許多。接著又因同時期發生的薩英戰爭(1863年,薩摩藩與英國之間發生戰爭),許多玻璃工廠毀壞。薩摩切子幾近停止生產約20年。直到百年後的1985年,復刻薩摩切子的計畫才重新展開。藉由鹿兒島縣的協力輔助,株式會社島津興業等開始進行該計畫,並於同年成立「薩摩玻璃工藝株式會社」。將碩果僅存的相關資料與實物作為參考,邀請全國的玻璃職人與專家一同嘗試復興。在眾人努力不懈下,最後終於忠實重現了當年代的有色玻璃,如今當地也販售著各式各樣的薩摩切子製品。

薩摩切子之特徴

許多的薩摩切子會採用一種喚為「色被」的技法——將有色玻璃層層疊上透明玻璃。通過此技術,當職人在玻璃上雕刻圖樣或紋路時,有色玻璃和透明玻璃之間就會自然創造出色澤的對比。

除了薩摩切子外,東京的江戶切子同樣也極具人氣,其特徵為玻璃厚度較薄,濃淡鮮明銳利。對比之下厚度更甚的薩摩切子,會因為刻痕的深度不同產生出絕美的漸層。

無論是獨一無二的漸層表現,或玻壁上頭細膩的紋路,都是透過職人心靈手巧操縱機子切割磨刻出來的。簡單說明的話,薩摩切子的製作步驟大致可分為以下六點:

①打底(当り):用油性筆在杯身上畫線作為圖案的參考線。
②荒削:啟動金剛石砂輪,先作首次的粗略切割。
③石掛:使用磨石輪做更細緻的設計。
④木盤磨:使用桐木輪拋光表面與線條。
⑤刷磨:使用附有刷子的圓盤再做進一步的拋光細磨。
⑥拋光:使用布製輪盤讓成品表面充滿光澤感。

薩摩切子之現況

© K.P.V.B

曾經一度輝煌發展的薩摩切子,因藩主島津齊彬的逝去而一同衰萎。所幸經過百年歲月後,許多職人工匠與有志之士協力使薩摩切子的技術得以復興,不僅研究薩摩切子古老的製法,也投入開發新興現代化的產品。其中一樣便是將透明玻璃疊上有色玻璃之技法「色被」改良創新,再疊上另一款不同顏色的有色玻璃之新技術「二色被」。

如今當地也售有許多將廢棄物二度利用與活化而製成的配飾、戒指等小物。雖然薩摩切子曾一度衰勢,但在有志人士努力不懈下終於成功復興,相信今後這份古典技術會持續傳承並且更加發揚光大。

薩摩切子商品紹介

雙層格紋老玻璃 2件組 (青琉璃色, 赤金色, 琉璃色) 附桐木木盒 | 薩摩切子

這套杯組在透明玻璃覆上兩種色層,因而形成絕美瑰麗的漸層色澤。無論形狀或尺寸都易於使用,在各種場合端出都十分適洽。

前往BECOS查詢庫存

墨黑老玻璃切子 附桐木木盒 | 薩摩切子

2006年首次在業界成功開發出黑顏色,因而造就這款現代美感極具的黑薩摩切子。由於不透光,切割玻璃時須仰賴職人從業多年以來的直覺,可說是先進技術下的賜物。

前往BECOS查詢庫存

雙層玻璃德利與猪口 2件組(青琉璃色)附桐木木盒 | 薩摩切子

透明玻璃上透著綠與琉璃兩色的漸層,是一組十分雅緻奢美又帶有清涼感的酒器,搭配和食以外的餐點也很相宜。

前往BECOS查詢庫存

▶ 點此了解更多「薩摩切子」的作品

如果對我們的文章有任何反饋建議,或想知道關於日本的大小事,請隨時透過FacebookInstagram與我們聯繫。

※部分國家無法寄送。詳情請參照商家網站。

本文資訊均以公開時為準。

Category_articlesCategory_tableware(餐具)Craft guide